第 64 章 [晋江独发·省试...(2/2)

作者:MM豆      更新:2024-12-10 14:30      字数:3842
  

写马政未必需要写关中,但此子写了……如何能让裴明彦不多“偏爱”几分呢?()?()

裴明彦甚至猜想,莫非此子出自薛氏或者柳氏,因为裴氏、柳氏、薛氏在唐时被称为“河东三著姓”,是关中的名门望族。()?()

可薛氏、柳氏早已衰落,需要依靠其他世族的帮扶,才能讨个活计。

他们还有底蕴培养这样的人才?

总而言之,这一份卷子,读得裴明彦情绪极度变化,先是略喜,再是惊喜,后是狂喜,最后化作一股暖流,令其感慨良多。

……

窗外日光大亮,裴明彦的书案却愈发昏暗——不知不觉间,新送来的卷子一层摞一层,摆满了书案,又摆到凳上。

裴明彦口干,伸手欲取茶盏,手被挡住,才发觉案前积卷如山堆,挡了他半张脸。

无怪方才品赏美文时,愈发觉得光线昏暗。

裴明彦伸着脖子,问杂事小吏:“才不大一会儿,怎么突然送来一堆卷子?”

杂事小吏讪讪,压低声音道:“大人,已经过了一晌了……”

“大点声。”

杂事小吏无奈,只好放大声应道:“大人,您一上晌只读了这一份卷子。”其他卷子自然越积越多。

其他职官闻声皆望过来,暗想,无怪今早,一直未闻讥讽声。

裴明彦自动变换语序,惊讶道:“竟只有本官读了这份卷子?”

又吩咐道:“那还不快把卷子拿下去,叫诸位大人都品赏品赏,独乐不如众乐乐。”

杂事小吏听命,将卷子平铺于长案上,令诸位职官可以围读。

卷首尚未写主考官评语,但卷中一行数圈,足以见得裴尚书之喜爱。

若真要挑些毛病,只能揪住此子文风过于犀锐,好些观点如长□□出,未陈铺叙。可考场之作,且题题与“军”相关,如此文风又哪里说得上是毛病呢?

遂场下诸位考官,有几位欲言又止,无处可驳,只能叹服。

寒门子的卷子,经义写得再醇厚,也很难胜得过此子。

裴明彦暗喜,言道:“都道本官出题过难,可再难的题目,也终有学识深厚之士,出鞘亮剑以破之。可见,大梁之人才,如蒙尘之明珠,正正需要难题去考验,才能使其焕发新光。寻常的题目,选出一捧珠子,看着人才济济,却不知哪一颗才是最亮。”

又言道:“请诸位以此卷为标榜,若有胜过此卷者,即便夜里三更也可将本官喊起来。”

他还真不信会有。

注意到那位年轻的万给事中站在一旁,没去读卷子,裴明彦严肃问道:“万大人,你为何不去读卷?”

万给事中一愣,站出来应道:“回大人的话,许是此卷太过耀眼,您大抵没注意卷首的批语,此卷乃是下官举荐上去的。”

换成裴明彦一愣,讪讪道:“甚好,甚好。”

……

今年的省试题目极难()?(),

不单是贡院里吵得凶()?(),

贡院外亦吵得极凶。

许多远道而来的学子()?(),

频频写檄文?()_[(.)]????╬?╬?()?(),

讨伐权知贡举裴明彦假公济私,故意出难题刁难他们。

杏榜还没出,就叫嚣着,要朝廷给个说法。

除了讨论题目,学子们还讨论着谁能夺下省元。

按照以往,省元多出自于四十位解元当中,京都城里的两位解元胜算最大,其次便是江西、江浙一带。

北境临边的州府,名次一般靠后,能上榜者已难得,前五十名中几乎没有。

但今年实行新政,且题目不同寻常,结果变数很大。

京中流行一说法:“若是寻常年份,开封府解元乔时为是有几分成算的,可他毕竟是小官人家之子,纵使是天生聪慧,恐怕也难以冲破门第之壁垒,毕竟有些见识,非几代百年之积累而不可得……我看是悬了。”

“别说是今年,换成往年,其实要当省元也难,毕竟‘依旧折桂’之乔解元年方十五,这样的年岁当省元,岂非太儿戏了些?”

未满十七岁者,即便进士及第,朝廷也大有可能赐“守官”。

年龄确实是乔时为的短板。

说到乔时为,不免要拿国子监解元与他相比,有人道:“那王相的接班人岂非也无望拿省元?他们两个同岁,都是少年郎。”

“许是拿不到省元,不过,王春生记名三槐堂,王氏之积淀为其添彩。今年的省试,恐怕是王春生要更胜一筹。”

“此言有理。”

“我等虽偏爱乔解元,可也不得不服现实。”

几杯酒下肚,这样的说法便传了出去。

……

乔家。

从省试结束,到二月末省试揭榜,中间足有一个多月,乔时为略歇了几日,便投入到殿试的准备中。

杏榜有名,他是有七八分把握的。

因为今年省试考的就是见识,恰恰是他最为低调的长处。

夜里,四哥从外头回来,一进门就去找针线,气冲冲去找娘亲,央求娘亲帮他在袖口绣两个字。

白其真对着焰火穿针,有些费劲。

“娘亲,我来。”乔时为接过针线,捻了捻,穿了进去。

“小川,你要绣什么字?”

“娘替我绣上‘闭嘴’二字罢。”

乔时为、白其真皆是诧异。

乔见川解释道:“外头那些一嘴三舌的,总说题目太难,以小安的见识,恐怕连上榜都难,每每听到这样的话,我总萌生冲动,欲上前与他们理论一番,叫他们晓得我家弟弟的学问不是虚盖的。”

乔见川还欲再说些什么,一看,娘亲已经低头开始缝缝绣绣了。

他挠挠头,朝弟弟嘻笑:“小安,我真是这般……叫人不放心?”

乔时为想了想,摇摇头,应道:“四哥莫多心,娘亲只是觉得袖口绣字……蛮好看的。”

……

一夜春雨来,墙生杏花丛。

二月末,到了杏榜揭榜的这一日,近万名学子挤在贡院外,比解试时的阵仗更盛十分。

与此同时,侧门外,裴明彦带上前十名的卷子和杏榜长卷,登上马车,准备进宫复命。

春闱杏榜,是全国之杏榜,与寻常解试有异,许先一步上达天听,再以示庶民。

来到御书房外,等候官家召见时,不巧,裴明彦遇见了老宰相王茂然。

裴明彦捧着杏榜匣子,不便作揖,便笑笑道:“有些时日不见堂舅了,堂舅近来身子骨可安好?”

他的母亲姓王,是王家的旁枝,按照辈份,王相算是他的堂舅。

王相点了点头,淡然道:“都好。”

又提醒道:“朝中许多臣子要参你,说你借出题之机,假公济私,偏向世家子,你要尽早做好打算才是。”

裴明彦不慌不忙,应道:“早做好打算了。”举了举手里的匣子,卖关子,“杏榜一出,这些无端的攻讦自然便无了。”

“何出此言?”

“今年的省元,是一块被褐美玉。”

被褐,身穿粗布者也。

王相陡然一转头,眉宇一拧,问道:“这样的题目,竟是寒门子得了省元?”

“确实如此。”裴明彦不瞒道。

王相沉思良久,后又问:“明彦啊,春生他……他考得如何?”

裴明彦正犹豫怎么应答,正巧,官家的贴身大太监出来传召,他赶紧以此为幌子,道:“王相,官家召见,下官便先进去了。”

这个时候,实在不好再喊堂舅。

作者有话要说